文子
諸子百家叢編

by


About - 文子
Language - English
DRM - R8G6KP6WYXY
Published -
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著錄《文子》十二篇。前人認為今本系漢唐之間的偽書,或認為抄襲《淮南子》的西漢後期作品。如唐柳宗元即認為這本書是夾雜抄襲了儒、墨、名、法諸家語句,來解釋《道德經》,故稱之為「駁書」。但是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,有《文子》的殘簡,其中與今本《文子》相同的文字有6章,不見於今本的還有一些內容,或系《文子》的佚文,但確證了《文子》一書的存在,為西漢時已有的先秦古書。文子在唐代時與老子、莊子並重,天寶元年唐玄宗詔封文子為」通玄真人」,詔改《文子》為《通玄真經》,與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。

對《文子》進行整理研究的,有《通玄真經》默希子注,十二卷;宋朱並注,七卷,(八卷以下已佚);元杜道堅《文子纘義》,十二卷;清錢熙祚《文子校勘記》,俞樾《俞樓雜纂讀文子》。現今流傳的版本有:《正統道藏》十二卷本;《通玄真經贊義》十二卷本;《道藏》七卷本;《道藏輯要》本;《四部叢刊》縮印《通玄真經》十二卷本;《四部備要》本等。

《文子》的首篇《道原》即開宗明義地解釋老子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」的」道」說:「夫道者,高不可極,深不可測,苞裹天地,稟受無形,原流泉浡,沖而不盈,濁以靜之徐靜,施之無窮,無所朝夕,表之不盈一握,約而能張,幽而能明,柔而能剛,含陰吐陽,而章三光;山以之高,淵以之深,獸以之走,烏以之飛,麟以之遊,鳳以之翔,星歷以之行,以之取存,是天地萬物的起源。道先天地而生,窈冥無形,渾而為一,一分為天地,輕清者為天,重濁者為地,四時陰陽亦依此而生,萬物乃得以生存活動。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,自然萬物皆循道而行。」生物而不有,成化而不宰,萬物恃之而生,莫之知德,悖之而死,莫之能怨。」道無形無狀,無所不包,無處不在。道也是氣,「陰陽陶冶萬物,皆乘一氣而生。」

道是構成萬物的原始材料,德是萬物各得於道的一部分,蓄養成長為具體事物,道與德相輔相成。道是萬物的主宰,以無為方式生養了萬物,道使萬物生長,而德使萬物繁殖。道是整體,德是部分。《文子》中的《道德》、《上德》、《下德》諸篇都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。認為「天道為文,地道為理,一為之和,時為之使,以成萬物,命之曰道,大道坦坦,去身不遠,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,修之於物,其德不絕。天覆萬物,施其德而養之,與而不取,故精神歸焉;與而不取者,上德也,是以有德。高莫高於天也,下莫下於澤也,天高澤下,聖人法之,尊卑有敘,天下定矣。地載萬物而長之,與而取之,故骨骸歸焉;與而取者,下德也,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」

道亦是自然規律。「道者,物之所道也,」是陰陽陶冶而變化萬物的必由之路。因此他又認為:」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。故一之理,施於四海,一之嘏,察於天地……萬物之總,皆閱一孔,百事之根,皆出一門。」「天地運而相通,萬物總而為一,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,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。」因此,」萬物變化,合於一道。」 

Re-edit & Published by VM ebook